- 中心概况 网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中心简介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原戏剧影视文化研究中心是以信阳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为基础建立的,分为三个方向。
研究方向之一,中原戏曲曲艺研究,首席专家为张大新。
研究方向之二,中原影视艺术研究,首席专家为张国涛。
研究方向之三,中原当代戏剧研究,首席专家为吕东亮。
研究基地主要依托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拟在中原戏曲曲艺研究、中原影视艺术研究和中原当代戏剧研究三个方向进行拓展研究。戏剧影视学专业(时间)获批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在河南省本科专业评价中排名全省第三,结合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平台,不仅有利于搭建较高科研水平研究基地,而且有利于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
中原戏曲曲艺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以全国著名戏曲史研究学者、河南社科名家张大新教授牵头,由包括6名青年博士在内的数十名研究骨干组成。在中国戏剧史论研究、河南地方戏研究、戏曲音乐文化研究方面特色鲜明,地方文化优势突出,尤其是在戏曲史文献整理以及豫剧、曲剧等河南地方戏方面的研究形成鲜明的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另外,在淮河流域的戏曲音乐研究方面,在占据趣味优势的前提下亦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田野调研的方式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促进了中原戏曲音乐研究甚至沿淮河流域的跨区域戏曲音乐的深入研究。该研究方向致力于中国传统戏曲曲艺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原戏曲曲艺文化艺术的深入研究,挖掘、保护、传承和研究中华戏剧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弘扬中原戏曲曲艺艺术,促使中原戏曲曲艺文化研究与河南作为戏剧大省取得项匹配的地位。目前从专业平台、师资情况和学术地位而言,在河南省排名仅次于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位居第三。该研究方向经过积淀,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社科规划项目7项,河南省教育厅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1门,出版著作2部,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顶级报刊和《戏剧艺术》《文化遗产》《戏曲艺术》等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河南省第七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同时获批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中原影视艺术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以全国著名影视研究学者张国涛教授牵头,由包括7名青年博士在内的数十名研究骨干组成。在新时代影视现象研究、影视评论、微电影研究和城市形象影像创作及研究方面优势突出,尤其在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和城市形象影像创作及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该研究方向立足于中原,致力于中原影视发展研究,特别是关于“中原作家群”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编创研究,将成为下一步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此,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原作家创作出的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资源,通过文学作品影视化的途径扩大其影响,另一方面可以以富有中原地域特色的影视创作与研究为当下影视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种“地方方案”。目前从专业平台、师资情况和学术地位而言,在河南省排名位居第三,从交叉学科(广播电视艺术专业)情况而言,在河南省排名第四。该研究方向经过积淀,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河南省精品课程1门。出版专著1部,专业教材3部,在《中国电视》《电视研究》《当代电影》等专业期刊发表40余篇,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创编播出影视短片《不一样的爷爷》、城市形象宣传片《我的红城绿海》等反响良好。主办的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七届,受到全国专家学者和行业专业人士的好评以及大学生的喜爱,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同时还获批河南省全媒体科普创作基地。同时,积极与《河南日报》、固始县融媒体中心等多家媒体机构展开合作,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中原当代戏剧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以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吕东亮教授牵头,由包括7名青年博士在内的数十名研究骨干组成。在现当代话剧创作及研究方面优势突出,立足于大别山,在红色题材话剧创作方面特色鲜明,先后完成并上演四部原创大别山红色话剧:《大别山上杜鹃红》《大别山上苍松翠》《大别山上桂花香》《大别山上红旗飘》,受到一致好评,并荣获河南省“黄河戏剧节奖”、信阳市“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曾于大别山干部学院进行展演,受到肯定。2022年,改编创作了话剧《甜蜜的敌人》反响良好。该研究方向经过积淀,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小说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有影响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省级、厅级科研及展演奖励10余项,该方向支撑的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有河南省本科一流课程1门,在河南省学科排名第三。同时,以该研究方向为依托,还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平台。
以上三个研究方向可以共同协调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下一步,研究基地会通过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壮大学科队伍,不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及艺术作品,争取国家级项目奖项,同时积极主动与地方企事业单位、行业密切对接,开展横向合作,来推动学科建设良性发展,也为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拓展学校服务社会的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