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
作为网络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学的发展一直保持稳健而迅猛的态势,并且进入国际性视野,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的一支生力军。网络文学的个性魅力究竟何在?网络文学又应该如何参与到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来?本版今天刊发一组文章,就中国网络文学与其他世界大众文艺样式有哪些共通性、网络文学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网络小说的女性成长类型书写有哪些显著特点等话题进行集中阐发,敬请关注。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不断走向世界,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大众文艺样式。现代文明大国通常是文化输出大国,而大众文艺的输出,是以满足人类基础性情感需求为主旨,通过市场化途径来实现的。
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等世界大众文艺竞争的能力何在,前景如何呢?这是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
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等大众文艺产业的成功,首先依赖其创作、生产机制:以受众需求为驱动力,以受众选择与评价为推介手段,以受众为市场主体,作品创作始终向受众反馈靠拢,通过受众需求塑造艺术形态,以此形成强大的接受反应、群聚效应,在法治体系保障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文化产业。
形成敏锐、有效的观众选择机制
好莱坞电影以大众需求为依归,形成敏锐、有效的观众选择机制,依据受众反馈,对成功作品进行经验总结、模式再造,并吸取失败作品的教训,依赖成熟的市场机制吸纳世界各地跃跃欲试的制作者与创作者,对细分市场给予了有效满足,促进了类型电影的发生与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在实践中形成了读者选择机制。读者的点击、收藏、推荐、订阅与即时评论反馈,决定作品受广大读者重视的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作品情节的发展方向。比之于文学刊物、出版社的编辑选择机制,这更能灵敏地回应读者需求。
因此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网络文学的表观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围绕受众选择的核心机制,培育出了灵活多样的经营生态,帮助大众文艺达成了自己的基础效能——满足人们对感觉、情绪与情感体验的需求。
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说到底还是因为对人类自身运行方式、对自身情感需求认识不清。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感(包括感觉、情绪、情感)是人类的“生物算法”,用以迅速处理个体生存发展面临的各种信息,以做出有效应对。情感是生命存在与表达的方式,是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物。人类为了变得更聪明,进化出丰富的情感。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繁育后代,需要强劲的、时刻运行着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活动。为了驱动人类及时掌握世界与自身生命的最新状态,人类产生了情感的猎奇机制。信息的猎奇行为获得成功,就会产生获得感和喜悦感,以此激励人们追求新奇和神奇的信息,让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越来越强,“猎奇—信息”处理能力,是生命体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艺术发生的内部驱力正在于此。人们的情感体验需求是自我实现与自我服务的。由于现实生活中,情感体验、获取生命经验的机会不够,为了让情感能力得以充分成长,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进行感觉、情绪与情感体验活动,在想象中形成第二系统的情感经验,以提升情感能力。而文艺作品的故事情节就是承载大量生命活动信息的奇异容器,装载生命情感信息越多,越是特异、剧烈而真切,受众体验就越好。
艺术体验引起的情感活动与生活中的情感活动,其形态与功能是同质同构的。通常艺术体验引起的情感活动越有序,越有倾向性和集中性,效应就更加强大,更容易被表述和交流。大众文艺通常更强调营造剧烈的高潮体验,把各种感觉、情绪和情感体验激发到极致,产生情绪爆炸效应,令人印象深刻。人们把这种效应持久地作用于自身情感信念的建构,从中得到自我肯定、自我确认与自我完善,因而带来持久的愉悦。对于大众文艺来说,能否令受众得到过瘾到位的情感体验,并把读者在生活中累积的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帮助读者建立精神秩序,这是作品能否受到读者欢迎、对读者是否有价值的基础性评价标准。
孜孜以求创作出充满吸引力的好故事
正是因为大众文艺创作是以受众为中心的,所以也必然是类型化的。人类的情感体验需求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人类个体需要在某些作品中,专门体验某些特定的感觉、情绪和情感,所以大众文艺的一个类型就是指向人类一个愿望情感群组,这使得人类的情感体验更加高效集中。
同时,人类认知与情感的猎奇机制,驱动着受众情感体验求新求变,逼迫创作者奋力创新。因此一个艺术类型内部会不断变化。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变迁,大众文艺会不断产生新的类型。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网络文学之所以成为发达的大众文艺形式,根源在于两者都拥有庞大的求新求变的创造者和受众。
大众文艺孜孜以求创作出充满吸引力的好故事。“好故事”包含有序、有意味、曲折而丰富的生命情感信息,能够唤起受众想象力,能让受众沉浸其中。好故事是与创作意图相呼应的情感体验的有效场域,情节发展的过程就是作者与读者情感生发的流动过程。那些与人类生存、发展、繁衍活动息息相关,能够有效激发新奇、惊奇、神奇的情感体验效应,能够帮助人们促进情感能力成长的文艺作品,就是人类生活的刚需品。以好莱坞电影为例,《星球大战》《星际迷航》《魔戒》《哈利·波特》等系列电影,以充足而特异的视觉、听觉冲击手段,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激发受众的情绪反应,让受众在虚拟的故事情境中得到很过瘾的情感体验。世界电影票房排名前五十名的电影作品,全部是好莱坞电影,并且四十九部是具有神话结构的奇幻、科幻等类型作品,只有一部《泰坦尼克号》是历史言情电影。
构建新的情感体验知识谱系
神话作为世界大众文艺的根语汇、源代码,当然不能缺少中国传统神话与当代中国作家对神话再创造。中国网络文学同样是以玄幻、修真、仙侠、奇幻、都市异能、历史言情为常见类型,如《佣兵天下》《间客》《盘龙》《神墓》《放开那个女巫》《诡秘之主》等,以及许多女性历史言情小说,在想象力和体验性上都可以与好莱坞电影相媲美。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能够成批量走出国门,在欧美以及亚洲等地受到广泛欢迎,正是我们有很多由这种神话思维支撑的幻想类和历史言情类作品。
为何人类如此需要幻想类型的文艺作品?这是因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知道得越多,就越希望探索未知世界,以免被现实世界的成见束缚。人类情感体验的最高形态,是在虚拟情境、超现实情境中,凭想象力而能够达成的情感活动,并由此得到高潮体验。越是聪慧的人,体验虚拟情境的动机就越强烈。当人类在超现实情境中,获得新奇、惊奇、神奇的体验,就会极大地激活人类猎奇机制,让受众在想象中靠近虚拟的超级英雄——“神我”目标,体验力量与神智得以成长的过程,给人以向上奋斗的诱导。
青少年受众偏好具有神奇效应的小说与影视剧,正是因为青少年的成长,亟须培育、发展猎奇机制。而提升生存、发展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成年人的终生课题,其对神奇效应的体验需求亦是终生的。成年人是幻想小说与电影的主要创作群体,亦是主要受众群体。
在正常社会条件下,人们得到新奇、惊奇、神奇体验的情感效应越大,创造力就越丰富,所以大众文艺作品总是以超现实的神话形态为常见的作品形态,并用文艺技巧对惊奇、神奇效应加以合理化、程式化安排,以安抚不适感,这是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反应。人类知识大爆炸得益于人类变得比从前更聪明,而知识大爆炸之后的社会,需要人类个体信息处理能力变得更为强大,猎奇机制更加有效,所以对神奇世界的体验需求更为强劲。这就更加需要超现实情境的、具有神话思维的文艺作品。未来,随着科技与社会的高速变化,如果缺少对虚拟情境的想象能力、缺少把现实与超现实情境的语码相互转换能力的人,就会导致人类既不能理解超现实世界,也不能理解现实世界,这将无法发展自身。
20世纪以后世界大众文艺回归神话传统,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网络文学为人类重新创造新神话,正是顺应了人类对神奇体验效应的需求。它们大胆吸纳全人类各种文化资源,把世界各地的神话元素、科技想象与人文关怀、伦理态度相融合,形成自己新的情感体验知识谱系。这就是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长盛不衰的基础。
人们应该尊重世界大众文艺发展的趋势,认识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创作机制对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的积极作用,让亿万读者的阅读需求,继续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作者:王祥,系鲁迅文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