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传媒学院在校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召开第一届专业实践创作课程教学研讨会。传媒学院院长焦素娥、副院长刘想如、全体专业实践创作课程任课教师、教学办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部分学生代表共同参加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由刘想如主持。



本次会议重点就本学期针对编导、戏文、动画等三个专业尝试实施的实践创作课程分组授课模式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和研讨。会上,相关课程负责人张霞、王晓宇分别就课程分组情况、课程目标作品创作进展规划、结课作品展播安排、各小课组教学总体效果分别进行详细介绍,并就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谈了自己的一些改进措施。任课教师代表范少华、侯丹丹、吕永峰等先后发言,分别介绍了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先进经验,积极倡导案例教学方法,努力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发挥知识正迁移的作用,注意鼓励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创作热情。吕永峰老师还结合自己的实践创作指导经验提出了“看”、“仿”、“拍”、“悟”的四字教学法,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理清调顺教学思路,切实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和效果。在本年度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荣获纪录片单元“最佳剪辑奖”的2013级编导专业陈浩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和与会的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创作心得,详细介绍了纪录片《十岁的夏天》从作品创作构想、制定计划、拍摄启动、成品剪辑的全过程,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对学院和老师们对自己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在会议自由讨论阶段,与会师生们针对实践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各组教学进度不一、实验设备器材不足、少部分学生创作热情不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最后,焦素娥院长发表总结讲话。焦院长强调,专业实践创作课程教学改革是传媒学院主动适应专业集群转型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渠道的一次全新尝试,对于提升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转型工作顺利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鼓励老师们要敢于尝试,勇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力争开辟出一条更加适合学院发展、更加有益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