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授、河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吕东亮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应邀作为全国80后评论家代表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联十一大、作协十大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全文如下:
史诗性作品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柳青的《创业史》、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史诗性作品,以恢宏壮阔的气度书写了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复兴的历史进程,激发了亿万读者的爱国之情和奋进之志。如今,作家处在新时代新征程这一历史方位,要努力创作出新的、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的史诗巨著,铸就文艺高峰。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需要作家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要我们真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会发现人民群众的可爱可敬之处,就会体认到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时代创造者的伟大力量,就能生发出创作人民史诗的文学抱负。时代新人形象、英雄人物形象是史诗性作品的主要元素,新时代的英雄、新人层出不穷,期待作家去书写和塑造。我们要热情地拥抱人民,主动走出斗室,走出自我主体性幻觉,将艺术之我融入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倾情呈现人民的英雄壮举,倾心塑造新时代的新人形象,为时代立心、为人民立言。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需要作家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不断锤炼阅读生活的能力。认识照亮生活,思想成就品质。只有以历史主动精神参与伟大实践,只有不断地深入生活、阅读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洞悉生活本质,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有大格局、大气度、大关怀,充满激荡人心的力量。当下的一些作品之所以让人有碎片感、虚无感,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的作者以自我得失为心理依据,逐步丧失思考大世界、大时代的能力,写作也就只能停留于杯水风波、一己悲欢,被时代和人民所拒绝是理所应当的事。